建國初期,在前蘇聯幫助下,掀起了一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高潮。從前蘇聯搬、抄了單層工業廠房體系。該體系中的柱、吊車梁、人字形屋架和薄腹屋面梁、槽型屋面板、天溝板和槽,均采用預制生產,圍護結構多為磚砌體。在這個年代構件的預制生產大多是在工程現場,且多為非預應力構件,技術水平不高,質量也不穩定。
1950s,新中國首次提出了建筑工業化的口號,當時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內容就是指構件的工業化生產。經過十年建設,我國國民經濟不僅恢復、而且有了較大發展,也在此期間,我國在蘇聯幫助下,在清華大學、原南京工學院、同濟大學、天津大學和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等高等院校,專門設立了混凝土制品構件本科專業。
1960s,工業建筑的主要構件已是工廠化集中生產,構件質量明顯提高;特別是預應力技術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,不但節省了原材料,還提高了構件的性能。
1970s到1980s,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, 促成了葫蘆島裝配式建筑鋼筋混凝土建筑、部分裝配式混合建筑和構件預制生產,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,達到了行業一個輝煌的峰值。但在構件類型和生產原理方面并沒有重大突破。值得一提的是:以高強鋼絲和鋼絞線為代表的高效預應力鋼材,在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生產中開始得到推廣應用。
1990s,進入九十年代后,由于葫蘆島裝配式建筑自身有許多問題,主要可用“熱、裂、漏“來概括,和現澆結構相比,這些問題更顯突出。于是現澆結構幾乎全部替代了裝配式結構。
先期成本提高的瓶頸
1.初期建造成本提高,根本原因是企業還沒有完全掌握技術,沒有專業隊伍和熟練工人,沒有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,企業做好了這些準備,成本自然會降下來。
2.行業管理體制的瓶頸
工業化生產方式與現行的管理體制機制不相適應是發展的現實,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監理等環節都發生移位,主體責任范圍都將發生變化。
3.建筑企業管理運行機制的瓶頸
傳統的企業運行管理模式根深蒂固,各自為戰、以包代管、層層分包的管理模式嚴重束縛了產業化的發展,必須要打破。
4.生產活動過程中利益鏈的瓶頸
葫蘆島裝配式建筑傳統的生產方式早已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鏈,要在工程總承包(EPC)管理模式下,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機制。